做好2025年财政工作,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说,必须把握好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二是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三是坚持管理挖潜、花钱问效。四是坚持防范风险、严肃纪律。五是坚持前瞻谋划、引导预期。
“五个坚持”涉及财政工作的各个层面。**个坚持的核心是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第二个支持指的是把财政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第三个支持强调的提升财政治理效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实效。第四个支持是指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第五个支持是指政策调整应具备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这种理解是从紧要处所谈的。
“五个坚持”符合高水平发展的要求。表现为既突出解决当前经济面临的国内需求不足、部分公司制作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短期问题,保障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又注重聚焦科学技术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
“五个坚持”也体现了绩效导向。既有宏观绩效也有微观绩效。一是宏观绩效方面,既有政策上的调整优化,也有行业整体优化(虽然宏观绩效尚没有评价框架和指导,可以借鉴我司的公众号“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里面有宏观绩效的一些文章和观点)。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这是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更加高的要求。二是微观绩效方面,主要是财政资金支出的精准度及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是由项目所形成的,也可以开展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绩效管理工作。
由此,下一步,地方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会改变整体思路,比如通过系统提升各类支出领域绩效管理质量,优化绩效评价功能,明确绩效评价定位,围绕业务管理流程各个阶段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这样的要求也更符合管理的本质。
一.管理的本质是要求有“主人翁”精神。目前在追求绩效质量改善的过程中,往往聚焦于量化效率,而非提升效果。对于预算部门而言,削减部门预算或许轻而易举,但要设计系统化化、可持续的降本措施,则需要进一步探索哪些活动对管理至关重要,哪些活动价值有限。这种复杂的权衡取舍必须依赖更全面的分析和判断。我司认为,有效的绩效管理离不开预算部门的“主人翁”精神(来自贝恩咨询观点)。这种精神不仅致力于提升生产力,还注重优化成本,能够识别对发展至关重要的开支领域,确保成本削减集中在正确的方向,同时在关键领域再投资以推动效果提升。相较于短期改善的“被动者”心态,“主人翁”精神以实现**业务成果为目标,科学统筹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从而做出更合理且可持续的资源配置决策。 从战略视角来看,“主人翁”精神对项目支出与基本支出一视同仁,进行严谨的成本管控。一方面,将基本支出视为人力资本建设的关键资产金额来源;另一方面,将项目支出视为长期资产投资,以提升政策落实能力。
二.绩效管理是一种追求高效和高质量的管理方法。目前,只是地方财政在追求高效方面做的更多,而高质量的管理还不尽完善。但能够最终靠精益化管理来提:即通过流程的优化、标准化管理和数据驱动决策,实现财政管理可持续发展。通过细化、量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提高管理上的水准,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提升效率和减少浪费。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注重每个流程和细节的精准控制,将每个环节都进行清晰划分和具体考量,从而确保绩效目标能获得更有效地实现。
有些人认为,精细化管理不就是管好预算,实现降本增效吗,这里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精细化管理中,不仅要关注产出结果(降本增效)。还需要重视过程管理(怎么来实现降本增效),将目标分解为更细小的任务,对每个环节的投入、产出和效率都进行详细跟踪和分析。更要提升决策管理上的水准(是否实现降本增效),最终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将财政工作“五个坚持”落到实处。
我司的理解:“五个坚持”需要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求提升地方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一是重视流程管理:流程就是一个做事的方法,一种工作机制,也是一系列连续而有规律的动作,以特定的方式执行,直接推动财政工作结果的出现。例如华为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说道:“我们在企业改革之初的时候,IBM在给我们做顾问咨询师就提到,改革的结果就是把你自己杀掉,改革要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到流程里,流程才拥有权力。你最高领袖没有权力,想要干什么都要走流程,所以啊,这改革改革,改到最后我就成了傀儡”。比如每年选择哪些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这项工作的流程如有个总体计划,按照计划逐年实施,最后才能高质量完成总体目标的要求。
二是提升指标量化精细度:把具体的指标进行量化,为结果提供客观衡量的依据。节点拆解的关键是把绩效目标拆得足够小,让管理者、执行人在目标管控过程能发力。比如及时性指标,一般不考虑周期和过程,只要支付完成就是100%完成,支付的时候是否清楚项目进度呢?显然这样的指标没有量化支付的节奏,是分批拨付还是大水漫灌一次支付,或者说及时性指标要围绕保障项目的顺利运转来评价,这样也能解决项目绩效监控的问题。
三是关注部门总体成本控制:成本管控是精细化的核心环节,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取**的产出,并经过控制不必要的开支来增加效益。按部就班的降本计划已经难以适应当前要求。这需要在整体支出结构、整体支出外溢成本、整体支出标准方面下功夫。除此之外,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可以从成本控制上得到体现。通过建立标准化的预算体系、完善核算体系、路径管控、成本管控、人员成本管控、绩效考核等方式来实现成本控制。比如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没有体现出行业特征,可以研究建立预算绩效报告制度来解决,这不是绩效评价报告。
四是数据驱动决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和机会,从而在未来的决策中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决策失误。比如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系统中的绩效管理模块尚处于试行阶段,不能完全实现项目绩效指标个性化嵌入和自动汇总及查询功能,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线下工作,再加上系统接口限制,无法根据部门和行业的需求去外接系统,导致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很难实现数据驱动决策。还有一个问题,接口限制为什么不能放开呢?允许其他供应商接入和解决?
五是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持续改进:精细化管理强调持续优化,通过数据反馈,一直在改进工作流程,提升整体效率。比如在政府采购过程中,按照普遍采用的招标评分标准能选出专业的机构吗?是否考虑过选择更好的机构呢?比如技术方案占60分,技术方案质量高低评审标准和结果是否公开呢?商务标中人员占15分,要求一个会计师3分,为什么不能多专业人才组合呢?再比如业绩部分15分,每个相似业绩3分,在第三方机构普遍具有业绩的情况下,这样的业绩指标基本没更大的意义。公正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城市设计面向全球招标,评价标准就是应征方案,这个方案是半成品近乎可以交付的成品。不仅吸引了全球顶尖的机构,最重要的是促进国内一批注重专业和质量的机构脱颖而出。这只是在政府采购表象上进行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