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是中欧班列始发地、西部陆海新通道策源地,目前已开通班列线个港口,成为中国南向西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新华社
物流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脉”,连接着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较为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作出重要部署。今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专题研究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起草形成《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并报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11月27日,《方案》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为何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如此重要?此次文件的发布有何重要意义?目前又有哪些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创新实践?对此,本报记者正常采访了相关专家和企业。
国家邮政局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公司共处理快递包裹7.01亿件,是日常业务量的151%,同比增长9.7%,创历年“双11”当日新高。
每年的“双11”,对于物流业都是一次“大考”。从“快递爆仓”到“物流黑科技”,从“一个月也送不完”到“标配半日达”,从“人工作业破万难”到“一个共配网点投入30台无人车”我国物流业发展伴随着“双11”的成长加速转型升级。
然而,快递就是物流吗?我们普通老百姓该如何理解全社会物流成本?《方案》强调的“全社会”包括哪些方面?
“物流活动有着全链条的特点,生活中,人们看到、涉及到的物流通常是末端的环节,典型的表现就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快递物流活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陆成云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解释说,事实上,所有的末端物流活动,都涉及到前端的干线运输、仓储活动等,末端配送只是干、支、仓、配全链条的一个具体环节。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陆成云向记者介绍,从直观角度看,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既直接体现为各类工、贸企业的效益,也直接体现为因流通全过程优化带来的终端商品的价值下降和民生获利;从深层次的发展模式看,物流及供应链深度嵌入产业组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意味着产业组织模式变革和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效率的提升,是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
“《方案》既着眼于物流行业优化,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也以物流降成本为切入点,统筹物流供给优化与产业组织变革,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物流供给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顶层设计。”陆成云认为,《方案》的公开发布意义重大。
作为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个宏观的目标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力争降低至13.5%左右。
陆成云解释说:“这一比率,不仅反映物流行业运行的质量,同时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正因如此,影响比率的因素极其广泛,包括国家国土空间上的人口、资源、产业布局结构,包括国家的产业体系以及物流行业的组织化水平等。”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8.2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4%,比2022年回落0.3个百分点。另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1%,创历史新低,较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陆成云看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创下的历史新低,是近年来我们国家物流政策持续在降成本上发力的结果,大多数表现在两大维度上取得的积极成效:一是通过重大物流枢纽建设,整合资源,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体系,健全现代物流体系,不断发掘物流运作中的规模经济、网络经济,优化运输结构,实现单位物流活动成本的有效降低;二是推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物流服务的提质创新,支持制造业、商贸等实体经济的供应链组织架构持续优化,减少产业组织过程中的冗余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活动强度,支持实体经济创造更大价值,稳步推进成本水平的有效降低。
“在此基础上实现13.5%的目标,重点在于优化物流运行体系、优化供应链组织系统、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难点在于形成物流不同方式和环节间、物流供给与产业需求间、行业与地方间有效协同和共振的发展格局,支持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促进物流运行组织一体衔接,提升物流服务供给与产业转型发展的适配性。”陆成云强调。
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水平发展的转型关键期。在有关政策支持下,2023年我们国家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50万亿元,物流业总收入超过13万亿元,仍然是全球需求最大的物流市场;快递业务量超过1300亿件,连续十年位居世界第一;铁路、公路、水运、民航货运量及港口货物吞吐量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多元发展、规模扩大、创新加速、整体竞争力不断的提高的趋势,部分物流公司已确定进入全球500强行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坦言,但对标先行国家,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依然较高,结构性、系统性、制度性矛盾突出,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不到位等方面的约束和障碍。
成本,一直是物流公司发展的重要关切。运输途中,油价波动、路桥费高昂,让物流成本节节攀升;仓储环节,租金上涨、人力成本增加,使企业压力渐增。王微表示,“要实现物流降本,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调结构、促改革,优化运输结构。”比如推动铁路、水运等低成本运输方式的发展,合理规划运输路线,强化“公转铁”“公转水”等。
对此,《方案》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等。《方案》还提出,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创新物流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和内河航运,推动大宗商品和中长距离运输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提高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和组织化程度,提高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
今年8月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合肥派河港码头,满载新三样货物集装箱的胜涛668合肥货船整装出发。据介绍,胜涛668合肥此次出发标志着合肥-上海公转水首航成功,合肥造新三样货物水路运输实现了一程申报、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一站式运输。与原先的公路运输相比,如今的水路运输物流成本下降约15%。
这是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的一个缩影。该公司运营管理部主管叶丹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针对当前物流运行中最为突出的单一环节成本低、全链条运行成本高的矛盾,集团大力推动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运输公转水和铁水联运,推动江河海联运+集装箱直达运输班轮化发展。打造了芜湖至上海联盟直达航线倍,企业运输费用下降近20%,长江、淮河流域企业物流成本分别降低800元/箱、1000元/箱。此外,沿江五市一类水运口岸和合肥港均与上海洋山港建立联动接卸海关监督管理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节约通关时间1~2天,较公路运输,单箱运输成本降低约1500元。
该企业的做法也折射出长三角三省一市落实和衔接国家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1+N政策体系的创新实践。据了解,长三角区域合作办、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实施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协同推进机制。
就在不久前,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这将为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宁波舟山港带来重大发展机遇,推动港口在大宗商品领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安全、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实现全方面提升。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安全部高级主管任珂宏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感叹道。他介绍,企业围绕宁波舟山港,着力构建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海铁联运物流通道,开通海铁联运线条,其中常态化运行班列线条,在全国港口中率先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出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全程运输服务产品,实现海运主导模式的一单到底,平均每箱节省本金500元。
细心的人们可能会发现,与几年前双11买买买过后的等等等不同,近几年,双11收快递的速度几乎与平时无异。近两年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化应用,对高峰件量预测准确率高达99.7%。而随着自动分拣、无人车、无人机配送等设备和场景的应用,邮政快递业运转效率正在大幅度的提高。有快递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一辆无人车每一趟约有100票件,每天可实现超过1000单的配送量。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接驳方式,效率大约提高了3~6倍。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必须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方案》提出,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物流公司也已开启了对数智化、绿色化转型的排兵布阵。
降低物流成本,数智化升级和发展一定是关键的突破口。对于从事实体经济数十年的美的集团而言,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有自己的实践。美的集团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得智联)央国企部门经理温丽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公司以智慧物流支持企业客户全价值链效率提升,打造1+3供应链服务模型(1即全链路,3即生产物流、一盘货、送装一体)。在生产物流端,安得智联将美的数十年来的精益制造业经验沉淀成灯塔工厂数字化解决方案,向外界广泛输出,助力更多的制造型企业深化两业融合。基于灯塔工厂的实践,安得智联在生产物流解决方案上持续迭代创新,比如通过集约化物流策略,利用Hub集拼+VMI+循环取货+JIT/JIS多模式组合,减少原材料端发运车次高达50%,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在流通端,安得智联通过建立共享仓实现统仓统配,在保障原有商流不变的情况下,帮企业直接链接到消费端,为品牌方实现了少一跳,替代了原有多层级仓储调拨运输,大幅度缩短了原有的履约链路。
温丽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传统模式下,某啤酒客户要通过工厂-经销商-分销商-门店-消费者多个环节,历经三至四跳才能完成物流履约。通过实施一盘货(少一跳)模式,在保障原有商流不变的情况下,将原有的长链变短链,直接链接到消费端,做到两跳即达门店,仓库总数量减少60%以上,交付时间缩短50%,库存周转率提升50%,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物流中心,则通过物流自动化提升,节约仓库面积,减少人工成本。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物流中心物流规划经理陈瑞亭接受本报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中国重汽共计开展28个物流自动化项目,其中,莱芜工厂物流园多穿库共32层,AB料盒均衡存储货位5万余个,配备30余台四向穿梭车、料箱提升机、换层提升机,集柔性动态分配与智能拣选于一体。相较于传统的仓库和人工作业,单次出入库作业用时可缩短至90秒,效率提升80%,现场操作人员减少约8%,节约仓库面积1.5万平方米,平均每年降本约300万元。
下一步,应以智慧物流应用场景的发掘和培育为抓手,深挖数智化转型的市场内生动力,统筹智慧物流的技术、设备、设施、运行等协同发展,构建发展生态。陆成云表示。
王微则建议,未来要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推动物流领域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还要通过加快绿色物流技术和装备推广,支持物流枢纽、场站、园区、仓库设施、运输工具等继续绿色化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