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原材料采购的零部件物流,还是产品的成品分销物流,物流在供应链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物流供应链信息化管理也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
2008年至2010年,中国物流供应链软件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期。有专家预计,今年物流供应链软件市场容量将超过21亿元。
需求决定市场。物流行业持续快速扩展,IT技术与信息系统对物流管理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应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技术层。包括基础网络架构、OA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RFID射频识别,GPS地理定位技术等。第二层是运作执行层。包括仓储管理(WMS)、运输管理(TMS)、流程管理(PM)与事件管理(EM)等应用系统。第三层是计划协同层。包括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Management)和网络设计(Network Design)、需求计划(Demand Planning)以及B2B(Business To Business的缩写,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业务集成应用等。第四层是战略决策层。在这一层并没有太多的软件系统能帮助领导者决定企业的战略方向,寻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企业采取何种竞争、发展策略。
在基础信息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物流公司便开始将信息化重点转移到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的优化上,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等,通过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实现仓储存取的优化、运输路径的优化,以求减少相关成本、提升竞争力。
对于拥有车队的企业,车辆的配载、运输路径的优化是管理的重要方面。运输管理系统有助于企业将正确的货物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条件下,以合适的价格发送到客户手中。运输规划是核心功能,企业应根据始发地址和目的地址分析发货订单,根据发货日期和成本等约束条件确定运输货物的最适宜的路线。
如果说仓储管理已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运输管理已开始起步,那么B2B业务协同则是企业下一个信息化重点。
对于分销物流,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都是客户的真实需求,市场的每一个变化都会要求物流公司予以配合。同样,供应物流的节拍器是生产计划,很多物流公司承担为生产线提供JIT/JIS(准时排序供货)的任务,计划的更新频率加快,传统的传真、电话、邮件等联络方式远远不能够满足需要,这时物流公司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的直接整合,业务流程之间的无缝连接,就显得很重要。
从物流行业的供应链角度来看,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实现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拥有统一的信息平台,形成信息的集成应用,那么流通环节的成本就会降低,减少备用库存、计划变更带来的浪费等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商务部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商务部和国资委开展全国行业信用评估的执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