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培训作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今年,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西班牙语系本科生等8名学子参与了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信息通信类项目的翻译、讲解、主持、联络等多种语言服务,获得委托方高度评价与认可。
作为“乌拉圭-中国信息技术行业研修班”的工作人员,邹云豪承担了文件和证书翻译的重任,并与学员们紧密对接,确保他们及时了解课程安排。尽管培训因地理距离而转为线上进行,但在为期两周的课程中,他不仅带领学员们通过VR参观武汉,还向他们展示了信息技术行业的前沿技术。
在这过程中,邹云豪不仅全方面了解了国内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现状,而且在与乌拉圭学员的互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外合作的认识。通过这次活动,他深刻体会到了友好互助精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本次项目开展过程中,邹桢在与全球各地友人的交流中,跟随着老师了解学习援外项目开展的全部流程,真正将翻译专业所思所学运用于实践。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她有幸亲身体验并了解了我们国家科技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为她在未来口译工作中的精进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在项目落幕数月之后,邹桢她收到了一份来自波黑的温馨视频。视频中,来自波黑的国际伙伴向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和华为的经理们分享了自己的旅程经历,并表达了对再一次访问中国的强烈愿望。
陈美玲首次涉足援外培训项目,承担了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课程提供交传服务的任务。她对重复性工作的高标准要求迅速赢得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认可与信任。
对陈美玲来说,这段实习经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她也见证了祖国科技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的提升,以及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示的力量、智慧和关爱。语言不仅是人际交流的纽带,也是国家间友好关系的桥梁。
作为口译员,周英捷承担了翻译与解说的重要任务。她引导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和公司高层参观了武汉的多家关键技术公司、重要展览及相关机构。在每个参观点,周英捷以准确流畅的语言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邮政业、物流科技以及云计算系统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这些工作经历为周英捷提供了宝贵的挑战和锻炼机会。在实践中,她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知识,明显提升了自己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技术成果和发展的潜在能力,她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郝娟主要负责为“中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及智能技术的应用”课程提供交传服务,并担任“发展中国家信息高速网络建设官员研修班”结业仪式的英文主持人。在智慧物流讲座的准备过程中,通过研读主讲人提供的讲义,她有幸接触到了智慧物流这一全新领域,大大扩展了她的知识视野,收获颇丰。
在这两次活动中,郝娟不仅在翻译能力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发展中国家与中国之间珍贵的友谊,这让她深受感动。
刘昊的主要工作是作为外宾日常生活的翻译,负责研讨会会议室的准备工作,并陪同外宾出行参观。在陪同外宾前往北京和西安两地进行研修时,他辅助组织协调工作,并承担了一定的参观口译任务。
凭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刘昊获得了委托方的高度认可。此次援外项目对他来说不单单是一次语言服务,更是一次跨文化的深度交流。在直面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他学习了许多外事服务的宝贵经验,并收获了意料之外的善与暖。
在武汉邮科院的实习期间,朱平的主要工作内容有担任课堂助教、外事会务接待以及口笔译翻译。实习过程中,她曾多次陪同外宾参观公司并提供口译服务,同时还负责主持研修班的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这些经历对她来说是极为宝贵的锻炼机会。
通过这些经历,朱平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加深了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同时也为促进国际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本次语言服务中,张静仪带领外国友人参观了武汉维景3D公司,这是一家主要研发与3D测量相关的仪器与设备的企业。在这期间,她成功完成了团队陪同口译的任务。翻译内容涵盖了公司及公司产品的介绍、产品应用、公司科研创新成果以及创新理念等多个方面。
张静仪认为,将中国创新、中国智慧带向世界,让国际友人感受中国科技的快速的提升,感受大国工匠精神,体会中国科技之美,是每一位口译学子所自豪之事。
新时代的发展对外语专业、外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华中师范大学将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不断探索外语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坚持实践育人,以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类人才。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华师力量”。